|
□王梅玲 陈昆仑 我国现行劳动关系认定以《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》三要素为基准:双方具备法定主体资格、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管理且从事计酬劳动、劳动内容构成用人单位业务组成部分。该标准制定于2005年,已难以适配互联网经济、共享经济等新业态。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,其自愿、诚信原则及合同成立、权利救济等制度,虽渗透至劳动争议处理并弥补劳动立法空白,但未消解新型用工定性争议。司法实践中,用人单位常通过否定劳动关系、主张第三方为实际用工主体、界定为民事合同关系三种路径抗辩,因劳务给付关系同质性高,事实劳动关系与相近法律关系识别困难。 新业态下劳动关系呈非标准化趋势 劳动关系认定困境。企业规避劳动关系已形成操作范式,如天津某物流公司要求司机注册个体工商户并签《车辆挂靠协议》,却通过GPS实施14小时考勤,工资以“运费结算+油费补贴”发放。同时,低学历劳动者证据留存不足,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未签书面合同比例达58%,能完整保存工资流水、考勤记录的仅23%,导致用工主体穿透难、管理指令溯源难、报酬性质界定难。 新业态对劳动关系认定的范式冲击。新业态推动劳动关系向非标准化发展,《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》构建分层治理框架:符合传统要件的适用劳动合同强制缔约义务;“不完全劳动关系”采用权利义务契约化安排;平台内商事主体适用民事规范。该框架首次确认“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”的权益保护,但“不完全”与“完全”劳动关系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识。学界形成“从属性量化说”“数字雇主说”“契约混合说”三大流派,制度改革有修订劳动合同法与扩大“用工事实”内涵两种进路。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确立“实质控制优先”原则,为穿透式审查提供范式。 民法典与新业态的双重背景下劳动关系界定标准 民法典规则下劳动关系的基础性判断。主体适格与双方合意是劳动关系的基础,劳动者需为16周岁以上自然人(不含已退休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者),用人单位需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。合意不拘泥于书面形式,需充分证据证明,举证责任由主张确认劳动关系一方承担。审查书面协议时,需结合其他证据与履行情况,关注劳动者意思表示是否自由;无书面协议时,可依据工资支付凭证、社保缴纳凭证等判断。 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的范式突破。劳动合同法确立形式合意与实质履行并重原则,司法中主张方需举证,结合证据梳理履行情况与劳动关系权利义务的契合度,审查劳动交换双务性,构建“要素审查框架(用工管理强度、报酬计算方式、风险负担规则)+动态审查维度(权利义务变更轨迹)”模型。传统“人格、经济、组织”三元控制模型中,人格从属性体现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过程的支配,经济从属性体现为非对称经济依赖,组织从属性体现为劳动纳入企业生产函数。而在民法典与新业态背景下,组织从属性弱化,劳动关系认定应聚焦人格与经济从属性,从“形式依附”转向“实质控制”。 新业态下劳动关系认定的实质审查标准重构 新业态打破传统劳动关系时空与管理界限,平台借算法、数据监控重构劳动控制,如外卖骑手拒单率≤15%触发降权,网约车司机受GPS与服务评分约束,产生“技术控制”与“形式自由”矛盾,司法同类案件裁判差异大。认定平台与劳动者关系需综合审查:穿透合同性质,实质审查“合作协议”等文本;判断劳动者收入是否为企业正常工资(非利润分红);溯源用工事实,审查劳动地点、时间、制度遵守情况以确认从属关系。典型如外卖行业用工,其常见用工方式有餐饮商户直接用工、平台直营配送、平台与第三方外包三种模式。认定需考察:工资是否因送餐量等大幅变动、是否由企业与平台提供劳动工具、是否受日常管理评价、工作安排是否可自主决定。 (提示:景德镇麦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您提供景德镇专业的劳务派遣公司、景德镇劳务外包公司、景德镇最好的劳务派遣公司、景德镇劳务服务外包公司、景德镇物业管理服务、景德镇保安服务、景德镇人事代理、景德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、景德镇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商) |
